大奶瓶和小奶瓶

问:孩子现在三岁半,进幼儿园四个多月了,基本上还是适应的。就是临睡前比较“作”,给她喝牛奶,你给她大奶瓶,她要换小奶瓶,明天你给她小的,她又要换大的,不给换就哭,天天这样,乐此不疲。这是怎么会事?

答:孩子的心思有时不好说,神秘、深奥得很,只能是猜测。感觉上,孩子对用奶瓶感到焦虑。三、四岁的孩子多数时间愿意把自己看成大孩子,怕被别人当作“小毛头”。用奶瓶显然有“小毛头”的嫌疑。而且孩子又进了幼儿园,老师的看法和主张对孩子会有很大的影响,孩子们愿意象老师期望的那样做个懂事的大孩子。如果她觉得自己做不到的时候,她会感到压力。另外三、四岁的孩子需要有一致的规则,而且往往比较刻板。幼儿园里用杯子喝牛奶,家里却用奶瓶,这种不一致可能成为孩子的压力。这种情况下,有些孩子很自然的要求妈妈给她用杯子,事情就这样过去了。有些孩子会有点困难,她觉得不对劲,但一时搞不清问题在哪里。她可能知道不要什么,但一时还不知道需要什么。还有些孩子想摆脱这种状况,但需要外界给她一点帮助。她需要有人替她做一个决定,定一个明确、稳定的规则,让她去执行。

小小奶瓶学问大奶瓶选购刻度是关键

无论是母乳喂养还是人工喂养,奶瓶都是宝宝不可缺少的一个哺喂日用品。选购奶瓶家长朋友们可能都会注意观察奶瓶的质量,奶品的品牌,大小以及舒适度。但是调查发现,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人在选购奶瓶时忽略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奶瓶的刻度。也许大多数家长都有同一个想法,以为奶瓶的刻度都是一样的。但是用品店的营业员表示:“用不着那么精确吧?喂的次数多了,自然就能掌握让孩子吃饱的量。”

在接受调查的16名购买者当中,不论是准妈妈还是已经有宝宝的年轻妈妈,购买奶瓶时主要考虑的是品牌、价格和材质,至于奶瓶的外观,大家考虑最多的是印在瓶身上的卡通图案是否耐热以及是否安全无毒,是否经得起反复加热,而奶瓶刻度是否精准却是被广泛忽略的问题。

随机购买了不同厂家、不同品牌的三个奶瓶。它们都有做工讲究、包装精美、刻度清晰的特点,也有诸如母乳实感、360度可吸等“卖点”。用同一杯水测量这三个奶瓶的容量时,出现了三个不同的刻度,最多相差10毫升。

奶瓶刻度的误差影响新生儿

婴儿在6个月内主要靠吃奶提供全部营养,而对于靠人工喂养的婴儿来说,奶瓶上标识的刻度无疑是父母冲调奶粉、科学喂养宝宝最主要的参考依据。

如果奶瓶刻度失准,对每天依赖奶瓶吃奶的婴儿来说会有多大的影响呢?

医师表示,奶瓶的刻度能为父母提供合理喂养的参考数值,但并不能对其过分依赖,因为婴幼儿的喂奶量是需要父母根据他们的个体差异灵活掌握的,以孩子能吃饱且能消化为度。如果奶瓶刻度的误差在10毫升以内时,对孩子的影响应该不大,但这也是针对大一些的宝宝,如果是出生不到1个月的新生儿,其胃容积小,喂奶量少,这种情况下10毫升误差可能会影响孩子对各种营养的吸收。

建议采用人工喂养的父母最好为孩子挑选正规厂家生产的奶瓶。另外,勤观察宝宝大便的干稀程度、体重增长的快慢程度等,都可以及时发现喂养过程当中出现的问题。

关于奶瓶刻度的选择

尽量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婴幼儿奶瓶,这样不仅刻度准确,而且奶瓶的质量也有保障。

购买婴幼儿奶瓶时,尽量到大型商场、超市或信誉较好的孕婴用品专营店,购买后保存好电脑小票或发票。

如果对所购奶瓶的刻度不放心,可到出售医疗器具的地方购买刻度精准的量杯等量具进行对比验证。

()

阅读本文的网友也阅读了:

布朗博士奶瓶怎么样,质量好不好?

婴儿用品什么牌子好奶瓶、婴儿车床的选购

什么牌子的婴儿床好(婴儿床什么牌子

给宝宝用的洗衣液用什么牌子的好呀

经验妈妈教你如何挑选婴儿奶瓶

奶嘴和奶瓶选择小窍门

人工喂养婴儿,首选是喂牛奶,就得准备奶瓶和奶嘴。现在市售的有玻璃奶瓶和塑制奶瓶两种,我们推荐的是玻璃奶瓶,因为它可以蒸煮消毒、容易洗涮干净,也可以放微波炉消毒或加热牛奶,而不致产生不利健康的化学元素。但塑制奶瓶有便利携带、不致打碎的好处,所以最好买多个玻璃奶瓶,买一两个塑制奶瓶以备外出时用。玻璃奶瓶在泡入热开水时容易开裂,最好买来后先放到锅里加水蒸煮一下,可以有效防止热胀冷缩造成的开裂。奶嘴一般是橡皮的,买时要选稍厚的,不要太薄的,因为太薄的容易开口发生破裂,使婴儿呛着奶。奶嘴买来后可根据婴儿的食欲,用烧红的针捅三到四个眼,食欲大的眼多一两个,食欲小的眼少一两个。注意眼别挨得太近,以免婴儿用力吸吮时会发生破裂,破裂易引起婴儿一下吸入过多牛奶而呛着。奶瓶和奶嘴用前一定要洗净、蒸煮消毒,奶嘴不能蒸煮,也要用温开水或活的自来水洗净晾干。干净的奶瓶奶嘴要放在干净干燥的地方,有条件的最好放入消毒柜内。

本文Hash:f878cbdd9cc982bc1c294fb3b321f61f9a873f87

声明:此文由 Mike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