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焦虑症 → 儿童神经症 → 儿童心理咨询 → 心理咨询 → 上海心理咨询网

       焦虑症是在儿童时期无明显原因下发生的发作性紧张、莫名恐惧与不安,常伴有神经系统功能的异常,是一种较常见的情绪障碍。焦虑症单独患病不确切,有报道青春期少年发病率在2.4%—8.7%之间,并发现分离性焦虑随年龄增长而减少,特殊恐怖和社会障碍随年龄增长而增多。

  焦虑症可根据发病原因和症状特征分为:

  (1)分离性焦虑

  (2)过度焦虑反应

  (3)社交性焦虑三个类型。

  一、病因与机制

  儿童焦虑症的病因至今研究不多,多数学者认为主要与心理因素和易感素质有关。

  1、心理社会因素儿童早期社会化过程的人格形成与塑造级受父母影响,尤其受母亲的情绪与教养态度之影响。

  2、遗传因素情绪障碍在双生儿中有较高的同病率,单卵双生子尤其明显。

  3、可能的机制

  (1)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认为,如果本能欲望,由于某种原因不能得到满足而被压抑在无意识内,就会引起内在冲突,神经症症状的形成乃是一种防御机制,通过防御机制被压抑的欲望,经过改头换面得到的满足,内在冲突得以缓和从而避免了精神崩溃的严重后果。

  (2)条件反射理论认为,大脑兴奋和抑制过程过度紧张或过度交替,其灵活性过度紧张,使将以形成的条件反射消失,出现紧张不安等高级神经活动失调的征象。某些倾向完全是习惯的结果。

  (3)神经内分泌研究发现,焦虑症病人尿中儿茶酚胺排出增多,主要是去甲肾上腺素,提示焦虑症与外周NE的释放有关。

  二、临床表现

  幼儿期情绪上多表现烦躁、好哭泣或吵闹,难以安抚和照料,不易抚养,气质上多属于“难养型”。3岁以后易表现害怕、恐惧、或有大祸临头的不祥感觉。行为上表现胆小不愿离开父母,纠缠母亲,上幼儿园时显得辗转不安,惶恐不安,哭泣。病儿较易出现食欲不振、胃肠功能紊乱,时有呕吐、腹泻,或呈营养不良的容貌。晚间入睡困难、睡眠不安、易惊醒、多恶梦或有梦魔等。入学后有发作性紧张、恐惧,担心会有可怕的事情发生,焦虑不安、唉声叹气,诚惶诚恐、对家庭不满、抱怨或发脾气,同时拒绝上学,即使勉到学校也很少与同学老师交往。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小动作多,学习成绩偏差。病儿因焦虑、烦躁情绪易与同学发生矛盾和冲突而被排斥,因此不愿上学,常有旷课、逃学现象发生。常伴有恐怖症状,如呼吸急促、胸闷、心慌、头晕、头痛、出汗、恶心、呕吐、腹痛、口干、四肢发冷、腹泻、便秘、尿急、尿频、失眠、多梦等。

儿童焦虑症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

当前位置:焦虑症首页>>焦虑症治疗>>儿童焦虑症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      2008-11-1314:47:27  转载请注明华人心理咨询网http://www.hrxl.cn           华人心语心理咨询中心电话网络网上在线心理咨询QQ:362890071[案例] 冰冰被转入了一所离家近些的新幼儿园。妈妈担心冰冰刚到一个新环境中不适应,就不断地抽时间到幼儿园里探望冰冰。如有时冰冰在画画,抬头可能就会看到妈妈伏在玻璃窗上的关切面孔;有时冰冰正在户外拍球,站在门外观望的妈妈可能会跑过来帮助冰冰系好鞋带……最近,妈妈发现冰冰不但不和小朋友在一起玩、而且在关键时刻总是“卡壳”,如冰冰现在不但不像在原幼儿园那样主动举手发言,反而在老师主动提问他时,总是出现紧张、脸红、语塞等现象。又如六一儿童节,幼儿园举办联欢会妈妈考虑到冰冰讲故事讲得不错,曾在原幼儿园举办的讲故事比赛中得过第一名,于是没同冰冰商量就给冰冰报了名。冰冰对这件事也很积极,事先在家里做了不少的练习。谁知一上场地却紧张得不能自持,不但没有表现出设计好的表情切动作,而且只讲了一半就紧张得话都说不出来了。冰冰以前不是这个样子啊!怎么像变了个人儿似的?! [分析]从心理发展角度来看,冰冰患的是儿童焦急症。 
  儿童焦虑症即焦虑性神经症,是儿童情绪障碍的一种.也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症,有急性和慢性两种。急对焦虑反应的患儿在病情发作时表现出极度的不安、恐惧和难受,并常伴有植物性神经功能紊乱,如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头痛、心慌、胸闷、大汗淋漓、尿频等;怕黑,晚上不敢一个人睡觉,要大人陪着,常尿床。慢性焦虑反应的患儿则表现为坐立不安、活动增多、注意范围龙小、学习成绩下降、情绪易激动、难于与同伴相处,并伴有睡眠障碍(如易醒、做恶梦、梦呓等)。 导致儿童焦虑症的原因有很多,其根源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家长的影响。从妈妈不断地抽时间到幼儿园探望冰冰的举动中,可以看出妈妈是个心虚、缺乏自信个性的人,她把自己由于对冰冰不放心而产生的焦虑情绪直接“传染”给了冰冰;二是对新环境的不适应;三是家长的过分呵护。由于妈妈对孩子过于溺爱和包办代替,造成孩子孤僻、胆怯的性格,做事缺乏独立性和自信心;四是自尊心过强。 [建议] 建议家长用以下方法来帮助孩子: 
  1.心理疗法 
  (l)运用更替反应法,革除焦虑症的不良反应。心理学家认为,焦虑症既然可以由不良的更替反应形成,相应的也应该可以用良好的“再更替反应”加以革除。更替作用是指以一个良好的行为反应来代替他原来的不良行为,使已形成的不良行为习惯加以革除的过书。如冰冰产生了在集体场合的活动中发生面红语塞的“卡壳”不良行为反应,可以主动教他在其他集体场合练习语言表达:让他做值日生,每天向全班小朋友交代卫生保洁要求;让他当天气预报员,每天向大家预报当天的天气情况……这样就可以逐步革除由于过度紧张而发生的语言表达上的“卡壳”不良行为反应。 
  (2)运用放松训练法,消除孩子紧张情绪。运用放松法时,要注意选择简单可行、又能使孩子感兴趣的形式进行。如下午把孩子从幼儿园接回家,家长和孩子坐在一起,听几曲优美舒缓、动听的音乐或孩子平时喜欢听的儿童歌曲。夜幕降临后 躺在草地上看星星,享受着拂面的微风、草地的清香以及露珠轻轻落在肌肤上的清凉惬意…… 
  2.教育疗法 
  (1)家长要加强自身个性的修养,为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有关专家证实:一个人的儿童时代和少年时代是最喜欢模仿的时期,而模仿的对象往往就是家人。父母的敏感、多虑、缺乏自信等一些焦虑人格的表现常常可以在孩子身上反应出来。因此,家长要注意加强自身个性的修养,如遇事沉着、冷静,做事自信、果断,不要遇到一点意外就大惊小怪。平时要不断做好自身检查,如果发现有些性格方面的问题,应首先进行有意识的纠正,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结出来。 
  (2)坚持正确的教育方法,促进孩子正常发展。首先,教育爱抚孩子要适度,不能对孩子娇生惯养、百依百顺和包办代替,这样易造成孩子任性、自私或过分依赖,见困难就退缩,遇挫折就气馁。其次,不要过分苛求孩子。在对孩子的要求上,不求孩子第一,但求孩子努力,不要给孩子过大的心理压力和过强的精神刺激。在处理孩子的问题时,多以鼓励、信任、和蔼的语气,给孩子创造一个和谐、愉快的生活学习环境。
  (3)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提高社会适应能力。要注意加强对孩子进行个性锻炼,努力克服其性格上的弱点和缺陷,培养活泼、开朗、宽容、坚毅等优良品质,并教孩子学习正确的交往技能。如利用节假日带孩子走亲访友,为孩子提供与不同成人、不同孩子进行不同形式交往的机会;鼓励引导孩子建立自己的交往圈子……这些都能使孩子从中学会处理冲突、控制自我、同情并接纳他人的方法,培养孩子独立的个性,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感受生活在同伴中的偷快和满足。
 

华人心语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和心理治疗电话:国家注册高级心理咨询师QQ362890071MSN:www.hrxl.cn@qq.com  skype帐户:www.hrxl.cn新浪UC:217271074  阿里旺旺:心语心理咨询师心理辅导时间:中国大陆北京时间9:00至22:30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hrxl.cn/jiaolvzheng/jiaolv_4617.html责任编辑:

儿童孤独症: 武汉心理咨询网

本站所有内容仅供参考不能作为判病及治疗的根据如有心理问题应及时求助于心理医生概述

儿童孤独症(childhoodautism)又被人们称为儿童自闭症,是一类以严重孤独,缺乏情感反应,语言发育障碍,刻板重复动作和对环境奇特的反应为特征的精神疾病。最初称为婴儿孤独症,现今又统称孤独性障碍。它属于普遍性发育障碍。无论在成因、发展方式和治疗手段和成年人的孤独症都有很大区别,它是一种严重的婴幼儿发育障碍。以社会交往异常;沟通异常;及局限、刻板、重复行为三方面的异常,及以三岁前起病为特征。此外,常可见到一些非特异性问题:如恐惧症、睡眠和进食紊乱、发怒和自伤。

通常发生于3岁之前,一般在3岁以前就会表现出来,从婴儿期开始出现,一直延续到终身,是一种严重情绪错乱的疾病。

孤独症无种族、社会、宗教之分,与家庭收入、生活方式、教育程度无关。据欧美各国统计,约每1万名儿童中有2-13例。美国心理协会(APA,1984)调查发病率为0.05%,男女比例约为4:1。

我国尚未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从有关临床病例的统计中发现: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比例大约为5:1左右。调查研究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儿童孤独症患者的父母具有较高的社会经济地位;在孪生子女中,单卵孪生子中若有1个患孤独症,另一个的患病率高达36%左右,而双卵孪生子中却没有这种现象。这说明孤独症的发生与遗传有一定的关系。

1943年Kanner最初加以描述。并称之为"情感接触孤独障碍"。当时他报告的11例均在婴儿出生后就起病,故称为婴儿早期孤独症。以后,他和其他学者观察更多病例后,发见有些患儿开始一、二年发育尚正常,以后才起病。现今一般人将起病年龄定为30月以内。

由于孤独症起病如此之早,征状奇特和预后严重,故引起学者的广泛兴趣及社会的关注。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设有孤独症专门学会、办有专门杂志,并且从社会、心理、神经生理、生化、遗传等多方面作了深入探讨,写了不少专著和文章。

孤独症的表现

主要症状就是不与别人交往和建立正常的社会关系。患儿沉静在自己的世界里,无法用语言、表情、动作跟别人甚至自己的父母进行沟通、交流。有的孩子在开始时会被误认为是弱智或性格内向,还有的孩子在一两岁时看起来很正常,到3岁左右才发现有异类表现。孤独症患者学习正常人的语言会很困难,与人交流及与外界沟通也很困难,他们可能会重复几种动作(拍手、摇摆)。当日常生活中出现变化,他们会强烈抵制。孤独症对行为的影响,除了语言和社交困难外,还会有父母、家人面前表现得极为亢奋或沮丧。

儿童孤独症是一种发生在儿童早期的全面性精神发育障碍性疾病,主要有以下表现:

孤独离群,不会与人建立正常的联系

即是缺乏与人交往、交流的倾向,有的患儿从婴儿时期起就表现这一特征,如从小就和父母不亲近,也不喜欢要人抱,当人要抱起他时不伸手表现期待要抱起的姿势,不主动找小孩玩,别人找他玩时表现躲避,对呼唤没有反应,总喜欢自己单独活动,自己玩。有的患儿虽然表现不拒绝别人,但不会与小朋友进行交往,即缺乏社会交往技巧,如找小朋友时不是突然拍人一下,就是揪人一下或突然过去搂人一下,然后自己就走了,好像拍人、揪人不是为了找人联系而只是一个动作,或者说只存在一个接触的形式,而无接触人的内容和目的。

他们的孤独还表现在对周围的事不关心,似乎是听而不闻,视而不见,自己愿意怎样做 怎样做,毫无顾忌,旁若无人,周围发生什么事似乎都与他无关,很难引起他的兴趣和注意,目光经常变化,不易停留在别人要求他注意的事情上面,他们似乎生活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另外他们的目光不注视对方甚至回避对方的目光,平时活动时目光也游移不定,看人时常眯着眼,斜视或余光等,很少正视也很少表现微笑,也从不会和人打招呼。

言语障碍十分突出

大多数患儿言语很少,严重的病例几乎终生不语,会说会用的词汇有限,并且即使有的患儿会说,也常常不愿说话而宁可以手势代替。有的会说话,但声音很小,很低或自言自语重复一些单调的话。有的患儿只会模仿别人说过的话,而不会用自己的语言来进行交谈。不少患儿不会提问或回答问题,只是重复别人的问话。语言的交流上还常常表现在代词运用的混淆颠倒,如常用“你”和“他”来代替他自己。还有不少孤独症儿童时常出现尖叫,这种情况有时能持续至5~6岁或更久。

兴趣狭窄,行为刻板重复,强烈要求环境维持不变

孤独症儿童常常在较长时间里专注于某种或几种游戏或活动,如着迷于旋转锅盖,单调地摆放积木块,热衷于观看电视广告和天气预报,面对通常儿童们喜欢的动画片,儿童电视,电影则毫无兴趣,一些患儿天天要吃同样的饭菜,出门要走相同的路线,排便要求一样的便器,如有变动则大哭大闹表现明显的焦虑反应,不肯改变其原来形成的习惯和行为方式,难以适应新环境。

多数患儿同时还表现无目的活动,活动过度,单调重复地蹦跳、拍手、挥手、奔跑旋转,也有的甚至出现自伤自残,如反复挖鼻孔、抠嘴、咬唇、吸吮等动作。

大多智力发育落后及不均衡

多数智力发育比同龄儿迟钝,少数患儿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但其在智力活动的某一方面有的又出奇地好,令人不可思议,有不少患儿的机械记忆能力很强,尤其对文字符号的记忆能力。如有位3、4岁患儿特别喜欢认字,见字就主动问念什么,并且只问一次就记住,为此他能毫不费力地流利地阅读儿童故事书,说明他掌握不少词汇,但当他要用词来表达自己的意思时则存在明显的困难,说明他们存在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能力方面的损害。

据统计,孤独症儿童20%智力在正常范围,约10%智力超常,多数患儿记忆力较好,尤其是在机械记忆方面。

有的患儿还可能有感知障碍

对视、听、触等多种感觉迟钝或过敏。有的存在认知障碍,智力低下,抽象思维能力很差,少数患儿可能伴有癫痫发作。患孤独症的孩子有时会聋,对声音没反应。正常孩子会被声音例如狗叫惊吓,而孤独症小孩会无动于衷。他们对疼痛、冷热也不太敏感,不爱交朋友,宁肯独自一人,很少会接触别人的眼睛或笑。

孤独症的原因

已从遗传因素、器质性因素、环境因素方面作了大量研究,然而迄今为止,仍未能阐明儿童孤独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但至少把它看成是多种生物学原因引起的广泛性发育障碍所致的异常行为综合征。

遗传因素:患儿的同胞发生本病的同病率较其他人为高,单卵双生子的同病率较高,41%患儿为长y染色体。他们的父亲和兄北也发现有长y染色体,从而提示与遗传因素有关。器质性因素:如脑损伤、母孕期风疹感染,生下后患过脑膜炎、脑炎等。近年来,研究发现本症患儿脑室左颞角扩大较多见,提示颞叶内侧结构的病变,可能是由于脑组织的变态反应所致。最近的研究证明,患幼年孤独症的儿童,其免疫系统可能将一个基本的脑蛋白误为异体,而被吞噬掉。因此导致脑损伤,可能是造成此病的 特征。此病同时出现情绪、智力和交际的缺陷,亦是与脑病变有关。环境因素:过去有人认为早年生活环境中冷淡的和过分理智化的抚育方法,缺乏丰富和适当的刺激,没有教以社会行为,是发病的重要因素。长期处在单调环境中的儿童,会用重复动作来进行自我刺激,对外界环境就不发生兴趣。本症患儿的父母大多是专业技术人员,受过高等教育,比较聪明,但做事刻板,并有强迫倾向,对孩子冷淡和固执,家庭缺乏温暖。现在,否定了这种看法。经研究证实,是由于某种脑病变的关系,其发生原因,是病毒,还是代谢失调,目前尚无定论。怎样确定孩子是否患孤独症

对于孤独症患儿来讲,只有早发现、早干预、进行行为矫治,才能帮他们缩短与正常社会的差距,让他们早日融入社会。如何才能发现孩子在早期的孤独症倾向呢?

以下的18种行为就是孤独症的早期表现,如果发现孩子同时具备以下7种行为,就应该怀疑他有孤独症倾向了。

对声音没有反应难于介入同龄人拒绝接受变化对环境冷漠鹦鹉学舌喜欢旋转物品莫名其妙地发笑抵抗正常学习方法奇怪的玩耍方式动作发展不平衡对疼痛不敏感缺乏目光对视特别依赖某一物品不明原因的哭闹特别好动或不动拒绝拥抱对真正的危险不惧怕用动作表达需求怎样治疗儿童孤独症

孤独症患者病情从温和到严重有许多类型。由于发病原因不明确,仍不太清楚孤独症对人的影响以及怎样同孤独症患者有效沟通,尤其在配合治疗方面会有很大难度,至今还无法找到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是一种终生的慢性疾病,影响正常脑功能,不能正确理解他们所见所闻所感。治愈,难以有可能终身不治。

1943年首次提出这一症状以来,孤独症的治疗已有了很大发展。有些患者随着年龄增长症状会减轻。研究者目前也在积极寻求方法。他们认为在正确知道下孤独症症状可得以改善。有特殊训练的老师,特殊的教育方法,孤独症患者可逐渐适应正常生活。

本症预后大多不良,往往残留行为障碍,以致适应困难,不能独立生活,仅少数人年长后,能适应社会生活。预后与智力水平有关,智力障碍严重者预后差。

对儿童孤独症要采用综合性的治疗方法。

治疗上最重要的是教育和行为治疗,目的是促进对患儿正常行为的教育,特别是社会性行为的矫正,纠正异常行为,如刻板支作等,消除睡眠障碍、发脾气、多动等继发性症状等。患儿的家庭成员也要注意克服焦虑、自责、急躁情绪,方能对患儿的治疗产生良好的效果。

父母要改变养育方式,多接近,多关心患儿,给小孩以温暖。此病预后大多不良,往往残留行为障碍,以致适应困难,不能独立生活。少数病人年长后能适应社会生活。智能好的患儿比智能差的患儿预后好。

对儿童孤独症采取药物治疗可使某些症状减轻,有利于行为及心理治疗的进行,但目前还达不到根治的效果。药物本身还不能提高孩子的学习认识能力,也不能建立正常的行为,但有效的药物可使儿童对环境和管理更为适应。通过药物、特殊训练和行为矫治等综合措施,患儿的症状能够得到较理想的改善。

研究者正积极寻求各种治疗的方法来帮助孤独症患者,语言训练、行为矫正、心理指导是较重要的治疗手段,此外还有感官综合、视觉疗法、音乐疗法、听觉疗法等。

实验证明,在良好的方法下患者病情会有所控制和好转。一种好方法应包括一些交流治疗,社会技能发展,感官损害治疗等。专家认为,通常病情越重效果越好,并提倡一个老师针对一个患者的专门 疗。孤独症患者需要整个社会的支持、帮助、不仅是家人、老师。

社会康复

儿童孤独症患者一般可做重复性强的工作。像艺术家、调琴师、画家、办公室人员、洗碟子人员、流水线工人等。

通常喜爱音乐、游泳、打猎、猜谜等。

成年后需要职业训练,就业机会,监督部门等。

本文Hash:783196dc30e08dccbc2fd6cb473817136a495885

声明:此文由 jingling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