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瓶不离嘴宝宝易得奶瓶龋

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医生廖义东和林焕彩于近期在增城做了一项关于儿童早期龋齿的有关调查,调查对象为984名2~4岁儿童,结果显示,这些儿童中早期龋齿患病率为19.2%。而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牙体牙髓科副主任林正梅告诉记者,这一比例在广州城市当中还要更加高,儿童早期龋齿中一个重要的“份额”就是奶瓶龋,奶瓶龋一直是婴幼儿高发的龋病,这与婴幼儿的乳牙结构有不可分割关系,但同时,也与父母的喂养方式以及是否懂得保护、清洁宝宝的牙齿密不可分。

奶瓶龋成因

林正梅说,奶瓶龋,顾名思义就是指婴儿由于长时期用奶瓶人工喂养,奶嘴紧紧贴附于上颌乳前牙上,而奶瓶内多为牛奶、糖水、果汁等易产酸发酵的饮料,天长日久奶垢生成,乳牙又值刚萌不久阶段,牙表面结构不成熟,非常容易受酸的作用而导致脱矿,形成龋齿,这就是奶瓶龋。一些年轻的父母为了哄孩子睡觉,又贪图省事,就让孩子含着奶瓶入睡。婴幼儿在吸吮奶液的过程中,奶瓶的奶嘴正好顶在上颌牙,使所有的上门牙都浸泡在奶液里,在不知不觉中遭到腐蚀,牙齿上就会出现小黑点,这样就产生了奶瓶龋。有的乳牙由于患奶瓶龋甚至刚长出来就烂掉。

另外,用奶瓶人工喂养时,婴儿的吸吮运动远远不如母乳喂养时表现活跃,因为母乳喂养时婴幼儿口腔活动比较频繁,不会静止下来,而且喂奶时间也比较短暂,双方配合下可以较迅速地完成这一过程。宝宝还有一种行为非常容易引起奶瓶龋,那就是喜欢把奶嘴长时间放在口中,这样口腔中的唾液分泌会逐渐减少,而且口腔的自洁作用也会变差,这些都是导致奶瓶龋发生的有关因素。

奶瓶龋主要发生于上颌乳前牙的唇面,且较快发展成广泛性龋。但奶瓶龋少见于下颌乳前牙,可能与吸吮时下颌、下唇的运动、瓶塞所附牙面的位置、近舌下腺和颌下腺导管的开口等因素有关。

据了解,奶瓶龋多见于1~3岁小孩,城市的发病率普遍高于农村,因为孩子在喝奶之外还会吃蛋糕、糖果等糖分很高的食物,一项国内调查显示7岁孩子奶瓶龋的发病率已经达到80%以上。

林正梅认为,奶瓶龋的产生还和乳牙本身的结构特点有关。乳牙组织结构的特点表现为,牙釉质、牙本质薄、矿化度低,抗酸力弱,因此与恒牙相比更容易生龋。

奶瓶龋的后果:可能导致乳牙拔除

林正梅说,由于奶瓶龋初期的表现比较缓慢、细微,而且孩子不会正确表达,所以不容易引起家长的注意。早期的表现主要是在上门牙唇面的牙颈部形成一条白垩色脱矿带,随着龋蚀的发展,这条脱矿带的颜色越来越深,范围越来越大,环绕着牙齿,使牙齿的硬组织剥脱,最后变成圆锥状,甚至形成残根。这样,不仅使乳牙的切割功能大大降低,而且随着病变加重,会引起牙髓及牙根尖病变,这时孩子会感到剧烈疼痛或牙龈肿胀、流脓,严重的还会影响恒牙的发育。一旦因龋蚀严重无法治疗,必须将乳牙过早拔除。

据了解,由于患奶瓶龋都是稚龄儿童,他们得病了很难乖乖上治疗台配合治疗,把家长和医生都折腾得够呛,所以很多家长会直接要求医生开药给孩子吃。林正梅说,这是个误区,家长误以为吃药和其他治疗异曲同工,可以根据自己喜好从中选择任何一种,此外,一些广告宣传也给父母们带来误导。其实,药物治疗对于龋齿没有直接作用,龋齿病变不是口服药物可以除去的,药物最多只能起到辅助性作用,帮助牙齿消炎,缓和口腔不良环境,但对于奶瓶龋无直接治疗效果。

六招预防奶瓶龋

1.尽量避免长时间使 奶瓶。很多孩子已经三四岁了,父母依然让孩子用奶瓶喝奶,觉得这样方便、省事、卫生。其实这是不对的,因为含奶瓶时间过长会让孩子依赖奶嘴,而且影响孩子语言以及口腔发育,更重要的是奶瓶龋会不断恶化,奶垢在口腔中越积越多。所以一旦孩子可以自己喝水就应该改为锻炼孩子使用杯子,一定要戒掉依恋奶嘴的坏习惯。

2.喝完奶后用开水给宝宝漱口。孩子一般会在睡前喝牛奶,但这样确实会给牙齿带来很大隐患,因为夜晚休息时间长,在这么长的时间内牙齿都处于一个细菌环绕、被糖分包围的环境。新鲜的牛奶不会在短时间内形成奶垢,所以在宝宝喝完奶以后为孩子喂一些温开水,可以有效清洗、冲走奶液在口腔中的残渣,保持宝宝口腔环境良好。

3.家长用纱布缠绕手指将宝宝牙齿上的奶垢擦抹干净。妈妈洗干净手指后,将消毒纱布缠绕在手指上,伸手入宝宝的口腔里,用纱布逐个将宝宝牙齿上的奶垢擦抹干净。这样很费力,但相对于宝宝不肯看医生,这也是一个操作性强的妙招。每次喂奶,最好不要超过15分钟,减少奶液浸泡牙齿的时间。

4.幼儿长出第一颗乳牙后,就应开始为幼儿刷牙。最好是饭后和睡觉前进行,每日至少两次。三岁以下儿童可用清水刷牙,三岁以上儿童可选用儿童含氟牙膏(不要选用成人含氟牙膏)。

5.喂养含纤维素的蔬菜和水果。这样可增加牙面的清洁作用。

6.从孩子长出第一颗乳牙后开始,每隔3个月带孩子去医院检查一次牙医。定期到医院使用氟制剂,以提高乳牙的抗龋能力。

宝宝含奶嘴睡觉易长“奶瓶龋”

不满2岁的丁丁上颌的乳牙已经"残破不全",5颗龋齿连成一片。丁丁父母带孩子到医院口腔科进行检查,医生问清了情况后告诉他们,丁丁牙齿出了问题,是睡觉含奶嘴的缘故。原来,丁丁从小就很喜欢喝奶,快2岁了还是以奶为主食,且每天夜里也要含着奶嘴的奶瓶才睡觉。

丁丁这种情况是患上了"奶瓶龋",奶嘴直接贴附于上颌乳牙,导致牙齿长时间浸泡在奶中,口腔中的细菌分解糖类产生酸性物质,从而破坏牙齿。

在这里提醒家长,孩子乳牙刚萌出的时候,钙化程度低、牙质软,所以龋坏速度快。预防龋齿,应注意以下几点:

1、孩子长出第一颗乳牙后,家长可以用小纱布为孩子进行口腔护理。最好是饭后和睡觉前进行,每日至少2次;

2、2岁左右用清水刷牙,3岁以上可选用儿童含氟牙膏;

3、让孩子养成喝白开水的习惯;

4、控制幼儿每次使用奶瓶的时间,一般限在10-15分钟以内,千万不要让孩子含着奶瓶睡觉;

5、一岁半以上儿童应不再使用奶瓶喝水或喝奶。

推荐阅读:

预防宝宝睡觉踢被子我有妙招

快速哄宝宝睡觉的三个方法

宝宝睡觉磨牙的原因

宝宝睡觉时的十大不良信号

宝宝躺着喝奶易发生奶瓶龋

摘要:宝宝躺着喝奶易发生奶瓶龋,受访专家:中山大学光华口腔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儿童口腔科主任赵玮文/记者宋导通讯员郭江在牙科医生的诊室外,总是有很多妈妈等待一个上午,就为问问医生“宝宝十个月了,怎么还不..

受访专家:中山大学光华口腔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儿童口腔科主任赵玮

文/记者宋导通讯员郭江

在牙科医生的诊室外,总是有很多妈妈等待一个上午,就为问问医生“宝宝十个月了,怎么还不长牙?”、“为什么宝宝长了8颗牙就不长了?”一类的问题。似乎判断孩子的牙齿健康与否,就看出牙时间的早晚以及是否长齐。可是,中山大学光华口腔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儿童口腔科主任赵玮却表示,与出牙相比,牙齿萌出后的健康更需要家长的重视。“婴幼儿龋患的原因很多,有遗传、发育问题等等,但最大的影响因素是口腔卫生不良,这主要是由于家长缺乏清洁意识造成的。”

据了解,宝宝出生后到乳牙全部长出以前一段时间,由于母乳不足或缺乏,一些年轻妈妈须用奶瓶喂宝宝牛奶或其他代乳品。如果其中放糖太多,或让宝宝躺着喝奶使奶瓶嘴直接与上前牙接触喂食,便很容易发生“奶瓶龋”。“奶瓶龋”一般从上前牙开始,逐渐向两侧后牙发展。牙齿龋坏会降低咀嚼功能,从而影响小儿全身的健康,甚至影响面部发育。赵玮主任说,孩子常常含奶瓶睡觉,不含着就睡不着,这种不良习惯完全是家长养成的。“妈妈们总说把奶瓶拿开宝宝就哭闹,实在没办法。可是孩子哪懂得这其中的危害呢?还是家长不够重视,觉得无所谓,才会放任不管。”

及时给宝宝清洁口腔是家长容易忽视的另一个重要问题。牙科医生认为,宝宝在2岁前就应由家长帮助刷牙,但家长通常觉得孩子牙齿太少,刷牙有些多此一举,而且宝宝一旦拒绝和逃避刷牙,家长也不愿再极力勉强。一个不重视,一个不配合,孩子口腔卫生不良,龋病自然容易高发。从这个角度来看,宝宝出牙早也是有利有弊的。不过,即使教会了宝宝刷牙,在学龄前最好仍由家长协助或监督完成。“孩子太小,刷牙总是很难干净的,此时的重点并不在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赵玮副主任如是说。

要维护新生儿的牙齿健康,首先要讲究科学的喂养方法。在喂代乳品时不要放糖太多,喂食时应让小儿坐立,而不要躺着喂。奶瓶嘴应放在小儿上下牙之间,减少食物直接与牙齿接触的时间。喂食后应给小儿清洗口腔,去除食物残渣和乳凝块,以防被细菌发酵破坏牙齿。其次还要讲究喂食时间,一般在小儿睡醒后为好,不要睡前喂食,以免喂食后小儿很快进入睡眠状态,唾液分泌减少或停止,牙齿得不到清洁,易发生“奶瓶龋”。

口腔保健则应在婴儿出生后不久就开始。孩子在长牙以前,父母应在喂奶后或睡觉之前用温热水浸湿的纱布轻擦小儿口腔各部分粘膜和牙床,以去掉残留在口腔内的乳凝块。实践证明,这种清洁方法不仅能清洁口腔,而且能促进小儿口腔粘膜、颌骨的生长发育,增强抗病能力。当牙齿萌出后,父母可用食指缠上消毒纱布,用淡盐水轻擦小儿牙齿的各面。一日数次,最好在饭后和睡前进行。上下牙全部萌出后,可用小型软质牙刷沿牙齿的缝隙上下刷,即上牙向下刷,下牙向上刷,也可用牙刷沿牙颈部作小旋转轻刷,可配合使用可吞服的牙膏。在洗刷中注意不要使刷毛伤及口腔粘膜和牙龈。

本文Hash:12be97784a73017830839e9ba5b1bace4141ed28

声明:此文由 lizhen002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