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呵护早产儿 早产儿的呵护技巧

导读: 早产儿的护理技巧 1.沐浴: 怎么呵护早产儿早产儿的呵护技巧 2.保暖: 3.居室卫生: 4.预防感染: 5.测体重: 6.喂养:

早产儿是新生儿中的特殊群体,其生理和病理的特殊性,意味着他们一出生就应该得到特有的关爱和照顾。科学的方法能有效提高孩子的健康和智力能力,这对孩子及孩子家人,甚至全社会都有极大的意义。下面就让小编带领大家一起分享早产儿的护理技巧吧!

早产儿的护理技巧

1.沐浴:

2000克左右的早产儿,早几天采用油澡(用消毒的植物油擦掉胎脂),以后可用温水浴,过多的操作、搬动易使之疲劳,增加心脏负担和消耗热能,还会引起吐奶甚至颅内出血,因此,动作应尽量轻柔。

怎么呵护早产儿早产儿的呵护技巧

2.保暖:

保暖是减少早产儿死亡的最重要措施,室温应保持在26—28℃,湿度维持在55%—65%,夏季可经常用湿拖把拖地,冬季在室内烧一壶启盖的沸水,充分的湿度可避免呼吸道粘膜的干燥。体温维持稳定在36—37℃之间为正常,触摸手脚指(趾)端暖和,面色红润,呼吸均匀,吃饱了能安静入睡为正常状态。过度保暖可发生高热甚至烫伤,热水袋的水温50—60℃,不能用沸水加入,也不能让热水袋直接贴挨宝宝的肢体,要隔被放置。

3.居室卫生:

由于室内温度较高,湿度较大,细菌容易繁殖,因此,要求居室卫生清洁,空气新鲜,每日通风两次,每次15—20分钟。

4.预防感染:

早产儿免疫功能低下,对各种感染的抵抗力更差,应尽量减少探视,对患呼吸道感染、发烧、腹泻、皮肤感染等疾病亲属的探访,要婉言谢绝,不让其进入早产儿的居室,以防止传染病的发生,定时通风,保持室内清洁卫生。

5.测体重:

每周可测体重1—2次,如体重不增,应请保健医生协助查找原因。

6.喂养:

保证母乳喂养。如发现宝宝有频频呛奶,气促,面色难看或唇周发青甚至拒奶,就要警惕宝宝可能生病了。早产儿吸吮能力较足月儿差,宜少量多餐,在吸吮过程中,会有几次含乳头休息的正常现象。

准妈妈应该怎样呵护早产儿的呢?

  早产儿由于全身各个器官都未发育成熟(胎龄越短,越不成熟),难以适应子宫内外环境的骤然变化,易发生各种疾病,甚至死亡。早产儿从母体得到的营养储备不足,皮肤屏障功能差,体内免疫功能更差,生活能力低下。而大脑发育不全则是早产儿体弱多病的原因所在,比如,体温调节中枢能力差,皮下脂肪少,早产儿很容易散失体温而发生硬肿症,而穿盖多了,又因汗腺发育不好,出汗不畅而发热,他的体温不稳定就影响生长和活动。又比如早产儿呼吸中枢不健全,常见呼吸不规则或暂停,平时哭声弱,体内供氧不足,特别在喂奶后、大便后常见到脸面、口鼻周围明显发青,如有一些黏液或奶液滞留在气管内,他不能咳出,易导致窒息和肺炎。早产儿的吸吮和吞咽反射差,而引起呛奶、吐奶,也容易导致肺炎发生。还有早产儿的肝功能低下,黄疸时间比足月儿持续时间长,生理体重下降后回升的时间也比足月儿长。抗病能力又差,一旦风吹草动,任何细菌病毒对早产儿都是危险因素。但早产儿到一岁时大多数都能赶上足月儿,到一岁时的体重大约9~12公斤左右,以后差距拉近,所以,早产的宝宝在一岁之内必须加强营养,积极防病,新手爸妈要成为早产宝宝的护理专家,细心耐心地护理,为宝宝建立一个良好的家庭监护室。

  第一,保温。室温在24℃~26℃,或放进早产儿保育箱内,湿度在55%~65%,室内放一个可蒸发的水盆,空气干净清新。衣被要求软、暖、轻,在小包被外两侧放热水袋,对早产儿避免不必要的检查和移动。每4~6小时测体温一次,保持体温恒定在36℃~37℃。当早产儿有青紫或奶后呼吸困难时给予吸氧。

  第二,喂养和添加营养素。喂奶量从少量到足量,如有吞咽动作,生后2小时即可喂之。可先给5%温葡萄糖水少许,再给配方奶粉,如有母奶,可用吸奶器吸出,放入消毒过的盛器内,用滴管慢慢滴入早产儿口内。天天称体重,每天依照食量的多少和大便情况调整奶量,如果家长能喂养好,到一岁时其体重可达到出生时的五倍半或更多。

  第三,各种维生素的补充。由于早产儿生长快,又储备不足,维生素A、维生素B、维生素C、维生素E、钙、镁、锌、铜、铁等也都应分别在生后一周至两周开始补充,最好是母乳喂养,初乳中各种人体必需的元素,蛋白质、脂肪酸、抗体的含量都高,正好适合快速生长的早产儿所需用。如母乳不足,则采用早产儿乳粉。

  第四,预防感染。早产儿的居室应尽量避免或不让闲杂人员进入。接触早产儿前任何人(母亲和医护人员)须洗净手。接触孩子时,大人的手应是暖和的,不要随意亲吻、触摸。早产儿的用品要消毒、要干净,桌面床面保持整洁。母亲如果感冒要戴口罩,如腹泻则务必勤洗手,或调换人员进行护理。

  另外,早产儿的体位一般取平卧位,不用枕头。当体重增到2.5公斤后,才可接种卡介苗。

  久久健康网温馨提示:一岁以内,父母最好能每一个月带宝宝到医院儿科保健门诊去检查一次,两岁以后可以两到三个月去检查一次,以得到儿科医生的指导。

  (编辑:苗皓)

本文Hash:e24e094bdeee370ea9e94f3be953c49ccb3ef712

声明:此文由 lea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